發布時間2017-07-27 15:34:14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是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
廬山介于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之間。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綿延的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的地貌景觀較為特殊,是一種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依次由斷塊山構造地貌景觀、冰蝕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疊加而成。
1萬年以來的冰后期,由于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著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峰巉巖,U谷形成新的峰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異常雄偉壯觀,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廬山山南黃龍山下的星子溫泉、鳥兒崖的報春泉、海會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 200t/d,均為斷層帶內的上升泉。廬山的瀑布稱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聞名于世。
廬山的地質旅游資源即豐富又奇特,具有極高的美學、旅游與科學考察品位。在長逾1400米的“江南造山帶”范圍內,惟獨在廬山出露了一小塊古元古代中深變質巖系,成為揚子板塊東部元古宙地質的窗口。廬山的南半部,幾乎全由新元古代火山巖組成,北半部又幾乎全由震旦紀砂巖組成,山之四周古生代海相地層發育齊全。中生代,廬山地區的斷裂、巖漿活動特別強烈,形成了罕見的變質核雜巖構造,造就了廬山的雛形。至新生代新近紀后期,廬山才以斷塊山的形式快速上升為一座巍峨雄峻的高山。在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在斷塊山的基礎上,經過冰川的刻蝕及冰后期流水的沖蝕,使其地貌形態絢麗多姿、險峭絕倫,著名于世。因此,廬山地質旅游資源具有久遠性、系統性、完整性、品位高、內容豐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