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的“土”“洋”之爭
辦了21屆的上海藝博會,是中國第一個藝術博覽會,也是亞洲最大的藝博會。但近年來,它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最早的競爭是它自己引進的,10年前,上海藝博會與國外會展公司合作了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與藝博會同期舉行。同樣是藝博會的兩個展館,老外辦的那個明顯“洋氣”,于是評價就有了傾斜。我們都知道,上海人喜歡洋氣的東西。但是數(shù)年后,老外辦不下去了,叫好不叫座是原因之一。雖然腔調好,但賣的東西有點水土不服。
圖說:本屆上海藝博會的展廳 網絡圖
更大的競爭來自本土,上海幾乎同時又出現(xiàn)了兩個新創(chuàng)辦的藝博會,ART021和西岸藝博會,都是上海本地人搞起來的。ART021很有大都市的時尚范兒、國際范兒和嘉年華范兒,大牌明星也常來助陣,年輕人喜歡。西岸藝博會則更偏重專業(yè),著力爭取國際著名畫廊加盟,獲得專業(yè)圈點贊。這兩個都挺“洋氣”。今年,一個宣稱是魔都性價比最高的藝博會“Hi新銳藝術市集”又在龍美術館興起,加入大戰(zhàn),推出的130多位“新銳”作品,價位多在數(shù)千至一兩萬元。
土生土長、“人到中年”的上海藝博會往往成了藝術圈的朋友們各種吐槽的對象。被吐得最多的是兩方面:一、布展“土”,設計進步不明顯。二、作品“土”。其實,上海藝博會里高洋上的藝術品并不少,但確實也有大量比較平庸或者說是比較商品化、工藝品化的作品,專業(yè)人士看不上。
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有市場。前些時候跟北京來的業(yè)內人士聊天,對方竟羨慕上海藝博會的成功,表示想學習。我當時也很意外,一直覺得北京藝術圈比上海會拗造型。
看來,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是多元而變幻莫測的,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供套用,只能是大家共同探索。我國的藝術品市場很大,公眾審美取向以及消費能力的差異很大,目前來看都需要兼顧,都各有市場,多家藝博會競爭是比較合適的。另外,我們也要看到,有大量其他省市的畫廊、藝術家想通過上海藝博會這個平臺進入上海市場。藝博會畢竟是生意,不是博物館。一些專業(yè)人士看不上的東西,或許正好對得上目前最大的藝術品消費群體。但這個消費群體還能維持多久,要居安思危。即使是面對大眾的中低價位藝術品,也可以挑選得更有品位,布置得更有格調,那就更符合上海這座城市的格調了。我在上海藝博會看到一家畫廊,作品大多是一兩萬元一件,但其展區(qū)精心設計,格調不低。價位能低,品位不能低。
來源:新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