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觀眾多了,國際展會的味兒才會更濃
自1990年創辦,已經連續舉辦多屆的哈洽會如今升級為中俄博覽會,起初很多人還抱有展會的目標范圍和影響面可能縮小的疑慮,可現實是過半俄羅斯百強企業將款款而來,各國及國際組織勢頭看好、熱度不減,作為主會展區的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86000平米展位早已供不應求。
如何才能舉辦一屆成功的國際性展會?作為展會主辦方,就是要服務好前來參展的顧客、商戶及觀眾。從國際經驗來看,專業觀眾越多,參展商和采購商所獲益的機會就越大。從國內實踐來看,目前許多展會往往對其直接顧客——參展商比較重視,忽略了吸引更多的間接顧客——專業觀眾,導致兩者的雙向互動較少,從而展會最終流于形式,虛有一場熱鬧,無法獲得長足的發展動力。因此,專業觀眾的數量決定了展會舉辦的質量,精準營銷,增加專業觀眾的比例是未來展會發展的必然方向。
那么又該如何吸納更多的專業觀眾前來增光添彩,增加展會的“含金量”呢?首要任務除了金玉其中——提高展會自身質量、形成專業品牌,依靠強大的市場吸引之外,肯定還需要從觀眾的需求出發,從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入手。因此,要設計出能夠觸動到觀眾利益的個性方案,理性的經濟人才會看到參與的價值,促成展會的良性循環。同時,作為政府主導型的展會,如果自己包辦,組織招商團或推介機構,成本費用極高,無疑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因而需要充分利用媒體、商會、行業協會,通過內外結合,將會展覽消息推送給專業觀眾,更不妨采取商業化運作,支付一定傭金來換取市場的自我優化作用。
只有把專業觀眾作為利益攪動的鯰魚,實現主辦方、參展商和專業觀眾的“三贏”,資源配置才會達到最優,社會收益才能獲得最大化,展會的生命力也才會更加持久,更有生機和活力。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