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視窗”見證吉林振興信心
當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舉行成果新聞發布會時,長春國際會展中心各展館依然人流如潮、人聲鼎沸,亦如剛開展時的喧囂熱鬧。與往屆略有不同的是,許多觀眾手提拉桿箱有備而來“掃貨”,參展商們則并未過多的奮力吆喝,展品已然銷售一空。兩年一屆的“國家級盛會”,給吉林人帶來驚喜與收獲,沉淀下難忘與懷念,更讓人對下一屆充滿期待。發布會上傳遞出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于2019年在長春舉辦。
高人氣會展館
描繪供給側改革的藍圖一隅
1日一開館,市民張女士“如約”與東北亞博覽會再相會,與臺灣參展商老朋友熱絡地聊起來。“吉林人太熱情了,回頭客特別多!”參展商蔡女士說,“這屆光是紙杯就補了兩次貨,5萬只全‘喝’光了!”從承租1個展位擴至8個展位,張女士見證了這家臺灣企業在東北亞博覽會上的成長軌跡。蔡女士說,展會展銷的高人氣產品,是采購商的風向標,她的臺灣食品已借東北亞博覽會在我省迅速打開市場。
本屆博覽會展品多達35類萬余種,共有933戶境內外企業參展,臺灣館、香港館、國際商品館等各大展館高人氣的背后,是消費者高品位需求與參展商高品質供應的一次成功握手,亦讓人窺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描繪的藍圖一隅。
大手筆訂單
東北振興強音的堅定回饋
“中國—東北亞博覽會既是區域合作的結晶,也是區域合作的引擎。已成為中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各國企業攜手合作的重要平臺。”據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屆博覽會匯集了來自東北亞、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116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客商近萬名。
本屆博覽會經貿投資合作突出實效,針對經濟結構調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內容,加大經貿投資合作力度。值得一提的是,貿易成交額明顯提高,據統計,對外貿易成交額8.37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出口訂單6.98億美元,同比增長5.3%,進口訂單1.39億美元,同比增長0.8%。大會簽約投資合同項目達到235個,合同引資額達2243億元。“在這里投資興業,我們信心滿滿”,吸引一大批戰略投資者紛至沓來的,是對吉林不斷邁出的對外開放新步伐、與“一帶一路”倡議愈加緊密融合的新舉措、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讓他們眺望到共同書寫深化合作、互利共贏的振興新希望。
蓬勃新氣象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
“像逛科技館一樣漲知識!”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置智能制造館,圍繞機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術,聚焦制造業服務化、“互聯網+”,頗為新穎。此外,長春展區展出的智能機器人Pepper、植保無人機等多款科技含量高、互動效果好的展品,讓觀眾大開眼界的同時,更展示著省、市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邁進過程中取得的最新成就。
文化旅游館192個展位展出的明星旅游商品和產品,盡情展示我省“旅游+”的豐碩成果,讓人們不難“嗅”出我省旅游產業向全域旅游大格局升級轉型的蓬勃新氣象。
品細節變化
彰顯盛會國際風范
從一本較上屆“瘦身”一半的記者手冊不難看出,本屆博覽會會議論壇活動由上屆46項壓縮至25項,旨在高效務實辦出精品。會議數量作“減法”的同時,辦會規模、國際性、影響力在不斷作“加法”乃至“乘法”。發布會上,組委會相關負責人的解讀是:本屆會議論壇主題和內容圍繞著智能制造、“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焦點和熱點話題,國際關注度更高;會議論壇活動主承辦機構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總裁協會等國際組織和東北亞區域五國,以及區域外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商協會、研究機構等部門,國際參與度更高;參會嘉賓除東北亞區域國家外,還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歐美、非洲、大洋洲國家和地區,國際代表性更強。共同來自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等120多家國內外媒體、1250名記者參與報道了本屆博覽會盛況,擴大了博覽會的全球知名度。
展望新期待
2019年長春再相約
“東北亞博覽會經過十一屆發展,已成為東北亞政府間對話交流的重要渠道、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東北亞各國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影響力逐步擴大,功能定位逐步提升,戰略作用日益凸顯。”發布會上,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說,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于2019年在長春市舉辦,更加注重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是切實提升辦展辦會質量的關鍵所在,我省將力爭實現“一屆比一屆辦得更好”的辦展目標。
(來源: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