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企業咨訊游城博會 看未來智能上海
熱門出售信息
2018年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2018年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
求購一臺立式轉盤機,雙工位,150噸到160噸,最好是日本品牌,年份新點5年內。 求購5年內60噸電動沖壓機一臺,急,
2017第66屆秋季全國五金商品交易會
2017中國國際五金展
熱門求購信息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想看看未來上海城市會是什么樣嗎?想知道新式“智能武器”是怎樣為人們出行“保駕護航”的嗎?昨天是“世界城市日”,當日揭幕的2017年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筑博覽會(簡稱“城博會”),向參觀者展示了最為公眾所關心的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地下智能停車場”、“會說話、會報警”的交通設施,以及上海城市的高科技“三維地圖”運用等,成為參觀人氣最旺的所在。
利用“邊角料”建停車場
眼下滬上老舊小區基本停車位不足的問題非常普遍,為此,滬上停車設計單位開始動腦筋向地下發展。“城博會”展示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吸引了很多參觀者駐足觀看。記者在現場演示中看到,“地下智能停車場”建設時,先在地面上掘一個直徑約20米的圓形井筒,并延伸至地下,一般是地下四層,也可地下八層,每層12個停車泊位,可提供48至96個停車泊位,并安裝一套機械設備和自動控制系統。“這一停車設施的最大優點是占地面積小,節約城市空間,建成后地上部分周圍還可布置成花園或建筑小品。這一新型停車設施已準備在上海推出。”在現場解說的李學成工程師表示。
在上海市區中心住宅密集區、老舊建筑周邊等原有配套停車位欠缺之處,今后有望用這樣“見縫插針”的方式,將零散場地等“邊角料”的微小地塊利用起來,建成“地下智能停車場”。
交通設施會“自己報警”
道路、窨井蓋缺失、橋梁結構開裂……城市設施如果“生病”或受到外力傷害,自身不能“開口”表達。而如今,通過智能芯片的植入,讓城市設施能夠“開口說話”,而且是一有“不適”即刻能“表達”,便于及時接受“治療”。這套設備已經在投入使用,昨天也在“城博會”上進行演示。
據上海城市運營集團技術負責人吳鷹介紹,浦東楊高路和浦西中環高架,成為了上海試點智能型交通設施——“智能窨井蓋”和“車道超高激光視頻儀”的首批路段。在楊高路的每個窨井蓋下方,都有一個不到巴掌大小的長方形感知設備,掛著一根天線。當井內積水達到預警值或窨井蓋出現異常狀態時,感知設備會在第一時間發送風險警報,通知管養人員前來處置。
吳鷹披露,早期城市高架本身未安裝智能感知設備,傳統方式是采取人工巡檢。而現在,物聯網和智能云管平臺的開發運用,等于為道路安上“發聲器”,發生了“病情”隱患后,它們會自己“感知報警”,把最準確的信息第一時間發送至管理平臺,保障市民的安全出行。
“以往人工巡察一般要2小時以后發現問題,而通過智能傳遞,從發現到前往現場處置只要15分鐘左右。”吳鷹告訴記者。
打造城市“三維地圖”
地圖類的App已成為許多人日常出行之必備,但還有一種“三維地圖”,可提升城市建設與運營品質,讓市民能夠享受到更好的交通環境。昨天的上海城博會,記者看到基于GIS(地理位置信息系統)和BIM(建筑物信息模型)技術平臺,而繪制出的一張真實而龐大的上海城市基礎設施3D地圖。
小到居民家附近的道路修復工程,大到百億級的北橫通道,無論是竣工項目還是在建工程,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看到它們的三維BIM模型全貌和地理位置信息,進而為城市的建設與管理方提供更直觀、更真實、更準確的決策分析建議。它就像是在普通的平面地圖上,增添了城市每一條道路、每一座橋梁、每一條隧道、每一棟建筑的三維細節,在計算機中還原出整座城市“原本的模樣”。
“這一基礎平臺可以為復雜地理環境下的地下超級工程建設‘導航’。在建的北橫通道工程就使用了這一平臺。”隧道股份地下設計總院技術工信院院長段創峰向記者介紹說。由于北橫通道15.56米直徑超大盾構需要穿越蘇州河、地下管樁等構筑物,建造風險和難度較大。因此,建設者借助該平臺的“三維地圖”,讓設計、施工人員可以通過三維可視化模擬,精確而直觀地“看到”通道沿線的每一處障礙物,比如建筑樁基、地下管線、河道藍線等,進而制定更加安全、可靠的穿越方案,確保盾構安全穿越這些構筑物。
此外,為市民導航的設備中也將利用“BIM+GIS”,這可以使得導航軟件看起來更加直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