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會展資源重組現象增多,農業會展也由爆發期進入整合期,一些農業展覽相繼停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都農博會卻能首戰告捷,這與展會精準的定位和精心的組織有關,更離不開成都都市現代農業這一堅實基礎。反過來,成都農業又因為農博會的成功而進一步貼近市場,打造出一張漂亮的現代農業名片。
分析找準市場定位
作為市場的后來者,分析市場格局是找準自身定位的第一步。“我們之前對各地農業展會進行了調研,發現目前國內農業展會大致分為三類。”成都新東方展覽有限公司(此次農博會的承辦方之一)總經理蔣丹告訴記者,一是成果展,以農業部主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1.08% 資金 研報]交易會為代表;二是消費展,主要是面對市民的產品直銷,以重慶、貴州、廣西等地的農產品展為代表;三是基地展,如吉林長春、陜西西安楊凌為代表的以常態農業博覽園、科技園為載體展示農業技術與成果。
那么,成都要走哪條路呢?“成都農博會絕不是擺著攤子討價還價的菜市場。”蔣丹說,而是能吸引專業觀眾的高質量綜合性展會。但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有面對終端消費者的需要,比如新產品的市場反饋調查,更為關鍵的是成都市民在會展期間所迸發出的購買欲望已經不容忽視。”
2003年,成都提出建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會展之都”,自此成都會展經濟駛上快車道。
展示與展銷如何協調?一方面,成都農博會組委會通過整合國內外商協會、農業行業協會龐大的資源,借力中西部地區大中型農產品交易市場、以及全國較有影響力的農業展會,聯動城市項目推介等力邀專業采購商及潛在投資者。另一方面,通過媒體邀請終端消費者逛農博會。
展會微縮成都農業
因為看好西部市場,以色列、新西蘭、哥倫比亞等國品牌農企遠道而來,吸引了不少眼球。而作為東道主的成都,所轄各區(市、縣)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招攬全國客商的機會,賣力秀產品、推品牌。
在成都金堂縣展區,張書志就被五彩花生吸引住了。“外觀和普通花生一樣,花生米卻是五顏六色的,有黑色、紅色、白色……”張書志感到很新奇。
記者注意到,不管是五彩花生,還是金堂展區的明參、紫薯等產品的包裝盒上,都有一個統一的標志——“田嶺澗”。展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金堂縣打造的農業公共品牌,覆蓋了該縣食用菌、水果等主導農業品種。如今,“田嶺澗”已經搭上了電子商務的順風車,網民可以在阿里巴巴等電商網站上購買到優質的金堂農產品。
“品牌戰略”不僅在金堂大放異彩,錦江、新都、溫江和新津等成都各區市縣也紛紛以特裝展位的形式,在成都農博會上集中展示特色農產品,推廣獨具特色的農業品牌。溫江花卉、新都泡菜、雙流冬草莓……這些已經闖出了名堂的“成都造”農產品通過成都農博會的平臺贏得了來自國際國內的農產品采購商、農業經紀人、貿易公司等專業觀眾的矚目。
一館盡攬升級天府
成都農業的發展早已不再局限于特色農產品的打造,而開始向產業化提升,聚焦農業全產業鏈是此次農博會的重要特征之一。
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的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是四川省首個農機產業園,在此次農博會上盛裝亮相。記者了解到,截至展會結束,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與參展企業現場簽約300余筆,交易額達1900余萬元。
不止農業產業鏈開始從傳統的種植、養殖環節向農資生產、農機制造環節延伸,農業的休閑觀光功能也被進一步開發。在本屆成都農博會上,細心的觀眾發現成都農家樂正在迅速提檔升級——它不僅是以農耕文化和傳統農業體驗為賣點的簡單觀光,而是集農業科技研究、高科技種植、農產品加工、農耕教育和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
成都家喻戶曉的農業休閑園區郫縣天府玫瑰谷便是其中之一。天府玫瑰谷是西南最大的玫瑰生產基地,開發了香草種植、園藝設計、生態綠化工程等農業附加產業。參加成都農博會,天府玫瑰谷帶著其“園中園”項目來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據悉,玫瑰谷已經篩選了8家企業進行深度洽談。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農民日報)